“我和我邻居周某同一年搞的危房改造,结果他得了10000元补助,而我只有6000元,肯定是村里在搞鬼!”举报人夷陵区分乡镇界岭村村民张某有点儿愤愤不平。
“如果是同时享受的危房改造政策,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?”带着这种疑问,分乡镇纪委开始寻找着各种“蛛丝马迹”。
在分乡镇规环所档案室里,工作人员查到了2012年界岭村危房改造的名单,举报人所说的周某的确在册,获得补助款项也是10000元无误,但名册上并没有举报人张某的名字。
“会不会是张某记错了?自己并没有享受这项政策呢?”问题的关键是举报人反映的这笔6000元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来源。
通过举报人张某的授权,几经周折,工作人员从张某的“一卡通”账户中查询到,在2012年年底确实有一笔6000元的款项入账,但却无法核实到这笔款项的具体“身份”。调查工作似乎进入了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的境地。
“我对你们镇纪委不信任,你们就是官官相护!”在调查工作受阻停滞以后,举报人张某对分乡镇纪委表示怀疑。
“当务之急是要找到这笔6000元款项的来源,如果不能查清其真实‘身份’,我们就真的无法向举报人交代了!”工作人员重整旗鼓,把工作精力重点放在查清这笔6000元来源的问题上。
通过多方查探,工作人员了解到,以前房屋改造的政策其实有很多,除了城建部门的危房改造以外,民政口和扶贫口也都有过类似的政策。调查工作似乎迎来了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曙光。于是工作人员开始从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的档案资料查起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番查询,终于在该区民政局提供的资料里查到了这笔6000元款项的真实出处,原来举报人张某享受的是民政部门的“福彩安居工程”,补助标准也的确是6000元,所有的问题和疑惑都迎刃而解。
后来,工作人员专程上门向举报人张某反馈了调查结果,在事实和证据面前,举报人张某的心结终于解开了。
“是我自己没搞清楚政策,之前还对你们态度不好,我对你们的调查结果心服口服。”张某愧疚地说道。
从举报时的愤怒,到调查中的质疑,再到结果反馈后的认可,变的是举报人的态度,不变的是纪委工作人员用“证据”说话的严谨作风和行事准则。